
▲ 船舶行驶在环境优美、生机盎然的长江西陵峡秭归县水域。郑家裕 供图
□ 《民生周刊》 记者 郭鹏
今年是三峡工程开工建设30周年。
10月中旬,《民生周刊》记者参加水利部“新三峡 新库区”主题采访活动,走访了三峡坝区、湖北兴山县,以及重庆云阳县、万州区等地。通过三峡后续工作高效展开,如今的库区,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三峡移民群众通过生态农业、旅游等新兴产业,实现了安居乐业,日子越过越好。
水利部三峡工程管理司副司长王治华介绍,三峡后续工作坚持生态优先,把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压倒性位置,统筹考虑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持续抓好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和系统治理,“让绿色成为美丽库区永续发展最鲜明、最厚重的底色”。
滨江见江,近水亲水
地处三峡库区的云阳县是一座异地选址搬迁的移民县城。三峡水库淹没县境面积123.58平方公里,淹没乡镇25个、城镇23座,综合实物淹没指标占库区的1/8,累计完成移民搬迁安置16.5万人。在完成老县城移民迁建任务后,城市运行管理成为这里的难点和重点。
云阳县水利局局长周道吉说,库岸不稳,蓄退水容易引起塌岸等安全隐患;生态不佳,植被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还有垃圾入江;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则成为当地百姓的一大遗憾。
2011年以来,云阳县紧扣“安稳发展、生态环保、防灾治灾”三大目标,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累计实施三峡后续项目555个,实现了基础设施大完善、生态环境大改善、公共服务大改观和地灾防治大提升。
在生态环保方面,云阳县在工程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同时,注重融入地域文化,建成沿县城滨江岸线33公里的环湖绿道,不仅解决了城镇库周安全、水土流失和消落区脏乱差等问题,还为市民提供了公共休闲空间和应急避难场所,滨江生态隔离带有效除险清患,提升了长江水生态环境。
如今,在云阳县网红打卡地月光草坪附近的一处江面上,市民刘小红和丈夫只要有时间,就会到这里畅游长江。“江水越来越清,亲水玩水已经成为当地人的日常。”
不远处,55岁的“清漂人”王金德正在清漂船上作业,工作任务是将江面漂浮的树枝、水生植物、生活垃圾等固废物打捞上岸。“以前一天要捞三四船,现在三四天才能捞一船。”
三峡移民迁建和后续规划给包括云阳县在内的库区城市,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实现经济基础、城乡面貌、群众幸福指数质的飞跃。
“我们的城市实现了科学重构。”周道吉说。
近些年,为了筑牢三峡库区生态屏障,水利部联合相关部门围绕抓好水质源头治理、抓好流域综合治理、抓好生态系统治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库区内重点片区林草覆盖面积增加近5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9%,保土保水能力进一步增强;实施岸线环境综合整治687公里,消落区生态功能不断改善;三峡水库清漂能力持续增强,基本实现漂浮物不出境的“江清岸洁”目标;人工增殖放流各种鱼类共6亿尾,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
让母亲河永葆生机与活力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分布有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对维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由于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环境污染等因素,严重威胁长江物种资源的生存,长江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
“三峡工程不仅是水利工程,也是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恢复的重要实践基地。”三峡集团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的内设科研机构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博士杨菁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中心累计放流10余种长江珍稀特有鱼类超过2500万尾,其中放流中华鲟超650万尾,长江十年禁渔期间长江鱼类自然种群资源的恢复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