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与运营,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2007年设立的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同样是三峡集团公司生态环保科学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开展了三峡集团水电开发区域特有珍稀资源性植物调查,累计保护特有珍稀资源性植物达到1950种3万余株。
与此同时,该所先后攻克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丰都车前等特有珍稀资源性植物繁育和野外回归技术难题,采用植物组培、播种、扦插等方式累计繁育特有珍稀资源性植物26万余株,并将5.7万余株培育的特有珍稀资源性苗木回归至长江两岸,目前长势良好。
“随着三峡后续工作的持续推进,库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未来,三峡将继续以生态保护为核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让母亲河永葆生机与活力。”王治华说。
记者观察:锚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巍巍大坝横跨长江两岸。
站在三峡大坝坝顶,眼前这座举世瞩目的水利枢纽工程,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长江之上,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记者仿佛觉得自己置身于人类智慧与自然伟力的交汇点,真切地感受到何为“大国重器”。
走进三峡库区,那份震撼更是直击心灵:满目青翠,山峦起伏,碧波荡漾,处处散发着自然的活力。三峡后续工作实施十余年以来,造就了一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和库区生态环境的持续修复,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各种珍稀鸟类和野生动物在这里找到了安全的栖息地。
除了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三峡库区还通过后续工作迎来了众多项目的落地生根。这些项目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库区人民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在库区的一个小镇上,街道上人来人往,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三峡工程的建设、运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让居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站在库区高处,俯瞰这片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热土,让人不禁感慨:三峡工程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项造福人类、惠及子孙的民生工程。它让长江水得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让库区人民在绿水青山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三峡坝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是对人类智慧与自然伟力的最好诠释,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力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上,三峡库区将继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来源:《民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