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03版:走清江 看“两山”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2日
水电开发拓宽生态价值转换路径
——从清江之变看“两山”理念的实践伟力与三峡担当

□ 本报记者 谢泽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二十载光阴流转,这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和深邃历史洞见的论断,已从生动的比喻上升为引领中国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重要节点,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作为长江重要支流的清江,一幅由水电开发为笔、以绿水青山为卷的“两山”实践画卷正徐徐展开。在这里,三峡集团所属的高坝洲、隔河岩、水布垭三座梯级水电站,多年来不仅贡献了巨量的清洁电能,更以一种深刻的、系统性的方式,担当了生态“塑造者”与价值“转化器”的双重角色,催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富”嬗变。清江的故事,有力地证明了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协同并进、相得益彰,为新时代如何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提供了“清江方案”。

发展的辩证法:

以水电开发“塑造”更高质量的绿水青山

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型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似乎是一对天然矛盾。水电开发是合理利用水能资源,获取大规模清洁能源的关键路径,但同时要拦河筑坝、改变水文情势,又是对河流生态的一次重构。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的关系,成为影响水电开发和河流保护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清江水电开发实践,正通过科学规划、生态调度和系统性保护,成功地将普遍性矛盾转化为发展与保护相互促进、协同增效的辩证统一,诠释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本质关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清江梯级水电开发,正是这一论断的生动写照。

水电开发是区域绿色发展的能源基石。清江梯级电站提供的巨量“绿电”,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动力源。这不仅是对“双碳”目标的直接贡献,更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第一环。它为后续的一切价值转化提供了能源基础和绿色“底色”,是点燃整个流域“绿水青山”价值引擎的第一把钥匙。

更重要的是,水电开发客观上重塑并优化了区域生态基底。大坝的矗立,并非对自然的割裂,而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一次“生态再造”。

大坝蓄水,昔日湍急的河道化为“高峡平湖”,不仅创造了“山水相依、湖湾交错”的壮丽奇观,更形成了水体稳定、气候温和的独特库区环境。

这片因坝而生的万顷碧波,正是“清江画廊”从“养在深闺”到晋升国家5A级景区的物理前提,是天平山村鲟鱼产业赖以生存的“恒温活水”,也是清舍民宿得以临江而立的“风景本钱”。

可以说,清江的水电开发,是在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客观上“塑造”了一片更具开发潜力和生态价值的“绿水青山”,为后续的价值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化的方法论:

建立水电赋能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绿水青山”如何才能变成“金山银山”?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清江流域的探索,恰恰是这一机制的鲜活样本,其核心方法论,就是将水电开发带来的独特生态优势,精准地转化为多元化、高附加值的市场产品。

一是水电“塑景”,赋能生态旅游实现价值跃升。“清江画廊”的崛起是最好的例证。其核心吸引力——“舟行碧波上”的体验,正是水电工程的直接产物。若无水库蓄水,昔日的激流险滩便无法变为今日可供画舫安稳巡游的“水上画卷”。正是水电工程创造的这片72平方公里的平稳水域,为大规模旅游开发提供了最基础的“舞台”,将自然风光直接转化为门票、船票和源源不断的客流,并催生了近百家酒店民宿、200多户农家乐,带动5000余人就业。从2012年到2024年,长阳县游客量增长超5倍,旅游收入增长近8倍,旅游业占GDP比重从20.5%跃升至64%。这是水电工程对生态景观价值最直接的赋能与放大。

二是水电“造水”,赋能特色农业实现价值倍增。清江的价值,不止于“看”。高坝洲水电站创造了一种自然界中稀缺的资源——巨量的、稳定的、富含矿物质的底层恒温活水。常年22℃以下的“天然空调”正是鲟鱼这种高价值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的关键因素。可以说,没有水电站提供的这一核心资源,就没有从网箱取缔到产业升级形成“中国清江鲟鱼谷”的涅槃重生,更没有年产百吨、行销全球的“水中软黄金”。同样的逻辑也体现在清江尚品矿泉水上。水电工程不仅“造”出了优质水源,更通过科学的生态调度保障了其长期优良,这是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高端产品优势的典范。

三是水电“搭台”,赋能融合业态实现价值创新。以清舍民宿为代表的新业态,其“生态+运动”模式的成立,同样离不开水电工程这个“搭台者”。摩托艇、桨板等水上运动的开展,必须依托开阔、安全的水域,这正是水电大坝蓄水后形成的平湖景观所提供的。水电工程奠定的生态基底,为这些融合了文旅、运动、康养的新业态提供了生长土壤和想象空间,极大地提升了生态产品的附加值,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价值多元化、复合化实现的有效路径。

四是水电“蓄能”,赋能生态资产实现资本增值。如果说旅游和农业是生态价值的直接转化,那么正在建设中的长阳抽水蓄能电站,则开辟了生态价值向战略性资本转化的更高阶路径。该项目依托清江山水落差,将清江水体这一生态资源,进一步转化为服务电网调峰、填谷、储能等需求的关键性公共产品。这是一种创新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它将静态的“绿水青山”转化为动态的、可交易的电网辅助服务,实现了生态资产的资本化和市场化。

共生的内生力:

水电红利激发“护水养水”的自觉跃升

“两山”理念的实践,最终要落脚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并激发出全社会守护生态的内生动力。清江流域的转变,深刻体现了从“输血”到“造血”,从被动保护到主动守护的升华。

当生态优势通过水电赋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保护生态便不再是外部的约束,而成为内在的自觉——

这种自觉,体现在壮士断腕的转型行动中。 2016年,为保护库区水环境,天平山村的养殖户们响应号召,毅然放弃了带来短期效益的网箱养殖。这一场“刮骨疗毒”式的变革,短期看是阵痛,长远看却是为更高质量的发展腾挪了空间。正是这次主动的生态“减负”,才换来了今天“中国清江鲟鱼谷”工厂化养殖的“新生”,实现了产业的迭代升级,让村民的“金饭碗”端得更稳、更久。

这种自觉,体现在真金白银的环保投入中。清江画廊景区深知“水是命脉”,为了守护核心吸引力,近年来持续投入,率先投运“夷水号”纯电动游船,更规划在明年新增6艘,以“零排放”的船队践行守护承诺;同时建成清江首个船舶防污染码头,将所有船舶垃圾、污水闭环管理。这些都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投资,是对“绿水青山”这笔核心资产最直接的维护与增值。

这种自觉,体现在互利共赢的产业循环中。清舍民宿老板李辉,坚持从周边农户手中采购土鸡、高山蔬菜等食材,不仅保证了自身产品的地道与品质,更构建了一条本地化的绿色供应链,将民宿的经营效益精准辐射到上游的生态农业,形成了“我守护好生态为你提供好食材,你经营好民宿为我打开好销路”的良性共生关系。

这种由“水电生态红利”激发的“守护自觉”,形成了一个“工程塑造生态—生态催生产业—产业成果反哺生态”的完美闭环。这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洞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这也是清江故事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重大工程为绿水青山赋能,使其源源不断地为人民带来金山银山时,人民也会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今天的清江,奔流的不仅是自然的碧波,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澎湃春潮。

清江的故事,是践行“两山”理念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不仅能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更能在这片土地上收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山银山。


主管: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长江三峡集团传媒(宜昌)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717-6762233 E-Mail:ctgpccn@ctg.com.cn
Copyright © 2002-2021 hj.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长江三峡集团传媒(宜昌)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