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三峡娃娃行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2日
带着梦想到远方

□ 本报特约记者 杜健伟

7月23日下午,“长江三峡1”游轮上,来自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八小的郭伊丹小朋友既紧张又兴奋地等待着。听带队老师讲,再过几分钟,这艘游轮就要进入三峡升船机。前一天在三峡工程博物馆刚了解到“轮船坐电梯”相关知识后,这个小姑娘的心里就埋下了期待的种子。

郭伊丹身边还有很多和她同样穿着白色文化衫的中小学生,记者了解到,他们都是今年“三峡娃娃行”公益研学活动的小客人。他们有的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有的来自湖北省宜昌市,在这场由三峡集团主办、三峡集团公益基金会资助支持的研学活动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三峡娃娃”。

种下科学之梦

这是郭伊丹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乡。起初的忐忑,在宏伟壮观的三峡工程面前渐渐被新奇所取代,从走进三峡工程博物馆开始,她的目光和耳朵就被各种新奇的知识填满了。

课本中的三峡工程和眼前真正的三峡工程相比,有不小的差距。“大坝好壮观,比我想象中要大得多!”说起三峡工程,平时有些腼腆的小姑娘,此刻却像介绍新认识的朋友一样,迫不及待地分享她对这座雄伟工程的认识。

“没想到三峡工程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藏着那么多奥秘。”从研学开始的那一天起,郭伊丹已经去过三峡坝顶和三峡左岸电厂,很快她还要跟随大船进入三峡升船机。三峡工程像一个科技殿堂,让郭伊丹目不暇接。

同样来自巴林左旗的林东四中学生张博群,则带着满脑子关于工程原理的问题而来。行程还未过半,他已经收获满满。

“我终于知道大坝是怎么修起来的!”通过研学,张博群俨然成了“三峡小专家”,三峡大坝是怎样拔地而起、怎么挡水泄洪他都能说上一二,在惊叹和敬畏之外,他第一次对知识蕴含的力量有了感知。

“我亲眼看到了三峡工程,还在三峡工程博物馆看到了模型和演示,也听了老师的讲解。”张博群热情地与记者分享他的研学经历和他心中的“小秘密”,“其实有些知识我现在还没完全弄懂,但我相信以后一定能学会!”

叩响绿色诗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峡娃娃行”也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叩响了绿色诗篇。

在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三峡娃娃”与中华鲟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给来自巴林左旗林东八小的徐鸣阳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看到的中华鲟体型很大,但性格却特别温顺。”提到中华鲟,他的声音也不自觉地轻柔起来,“这里的叔叔阿姨们告诉我们,守护这些中华鲟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在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徐鸣阳第一次亲眼见到了许多只在书本里看到过的鱼类,第一次参观了珍稀鱼类保护工作实验室,尽管搞懂背后的原理对他来说还很困难,但一颗关于未来的种子已悄然种下。“我将来也想为保护珍稀动物出一份力。”

而林东八小的朱硕,则对三峡环清能源基地里垃圾发电的场景念念不忘。

“我从来没想过垃圾也能用来发电!”与记者交谈时,朱硕的目光依然舍不得离开玻璃幕墙后的垃圾池。听了工作人员的介绍,眼前大片大片的垃圾在他的眼中已经成了宝贝。

在垃圾分类互动小游戏中,朱硕是最活跃的身影之一。“刚才老师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垃圾分类,也是在为垃圾发电做贡献。”看到游戏结果中自己答错的一道题,他懊恼地挠挠头,“这个我记住了,回去之后我就不会弄错了。”

归去,亦是启航

乔老师是第三次作为巴林左旗的带队老师参与“三峡娃娃行”,每到一个新地点他都会在群里分享。“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所有的带队老师都在里面,我要把每个地点的注意事项告诉后面的带队老师,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

据乔老师介绍,今年第一批巴林左旗的40名“三峡娃娃”里,有37人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他说当地孩子很少有这样的研学机会,所以老师和学生都格外珍惜。

“从过去几次的情况来看,孩子们都有很大的收获。”乔老师说,“这次我们鼓励孩子们在每天行程结束后,用文字或短视频及时记录自己的感受。从我们收集上来的作品里可以看出,孩子们都非常珍惜研学的机会,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乔老师看来,孩子们最大的收获不仅是从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前两次参加‘三峡娃娃行’的许多孩子回到家乡、回到校园之后都有积极的变化,还有孩子说希望长大之后能来三峡工作,希望能为国家甚至是我们的地球做贡献,我想这就是‘三峡娃娃行’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梦的种子。”

研学之旅会有终点,但“三峡娃娃”的梦想没有终点,他们都将带着三峡工程的宏伟和长江的诗意回到家乡,带着梦想走向远方。


主管: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长江三峡集团传媒(宜昌)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717-6762233 E-Mail:ctgpccn@ctg.com.cn
Copyright © 2002-2021 hj.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长江三峡集团传媒(宜昌)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