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鄂州电厂六机全开,值守中的运行四值

▲ 鄂州电厂发电部运行四值吴越正在查看机组运行参数
□本报特约记者 向珊
仲夏的鄂州,热浪翻滚,空气灼得人皮肤发烫。
湖北能源鄂州电厂集控室内,发电部运行四值值长吴越一遍遍扫过监控屏上跳动的数字。玻璃墙外,六台火电机组正全力运行,将一股股强劲电流持续注入荆楚大地焦渴的电网。
不久前,4号机组完成最后并网操作,这意味着装机总容量396万千瓦、年发电能力超200亿千瓦时、华中电网“西电东送”“北电南送”重要电源点的鄂州电厂,首次在今夏实现“六机全开”。而此时,湖北省电网负荷已冲至历史新高。
“这么热的天,保电就是保民生,坚决不能掉链子。”吴越和全体班组成员都清楚,“早高峰”和“晚高峰”这两个新能源出力减弱、千家万户空调启动的时段,正是火电厂必须“顶上去”的关键时刻。
盛夏,对火电机组本身也是严峻考验,汽机房内温度轻易就能突破50℃,设备的润滑油面临着高温变质的风险,冷却系统也绷紧了弦。
为了在关键时刻顶峰保供,运行四值在平时下足了功夫:当白天电网负荷曲线稍有回落,他们就抓紧处理设备消缺;机组一旦运行起来,便是他们最“不得闲”的时候——必须持续排查一切可能导致非计划停机的隐患,巡检的“望闻问切”须更加密集,耳听有无异响,眼看仪表油位是否正常。
两万步,是28岁巡检员聂逸雯值一次班要行走的平均步数。她手持热成像仪,扫描责任区域内的各类设备,排查异常超温部位。
聂逸雯负责的区域,室内如汽机房、配电室是蒸笼般的闷热,室外如变压器部位,阳光又极其毒辣,一身深蓝色的工装刚被汗水浸透,又被烈日烤干,留下泛白的盐渍。
“保障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没有捷径可走,就是多去现场转。问题,只可能出现在现场。”值长常挂在嘴边的话,成为聂逸雯的工作信条。
如果说加密巡检是最基础的工作,那么启动一台“沉睡”的火电机组,则是一场考验功力与协作的硬仗。
“开启一台机组是一项复杂而耗时的工程。”吴越说,火电机组的运行原理类似于“烧开水”:烧煤将水加热成高温高压蒸汽,推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但这个过程不能“猛火急烧”,而是要缓慢升温,确保庞大的设备受热均匀、膨胀充分。
“单点火操作就需要4小时,加水2小时,汽机抽真空2小时……”副值长田书文细数着步骤,启动过程涉及锅炉、制粉、风烟、水系统、汽轮机、冷却系统等多个环节的精密配合,启动一台机组,通常需要20多个小时,这意味着需要三个班次(每个班8小时)像传递接力棒一样连续奋战,操作中一旦中断,整个进程就会滞后。
今年上半年,全厂经历了15次开机、16次停机,而四值参与的每一次机组启动,并网合格率都是100%,每一次异常工况处理准确率也是100%。这个“双百”目标,是用专业书写的成绩,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在鄂州电厂发电部,运行四值是五个值之一,这支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队伍,与其他兄弟班组一道,构成了整座电厂24小时运转不息的“中枢神经”——监控、调度、响应负荷变化、处置突发状况。
他们给自己的定位很清晰:“运行岗位是电厂安全的第一关,也是最后一关。第一关,要求我们最先察觉异常;最后一关,意味着发现了问题,就必须负责到底,把它‘兜住’解决。哪怕现场检查100次,只为发现1次隐患,也值得。”
三伏天里,保供压力如同窗外的高温,持续蒸腾。
对鄂州电厂运行人员而言,“守好第一道关,站好最后一道岗”,在电网最需要的当口稳得住、顶得上,确保机组安全稳定地送出每一度电,是他们用忠诚担当扛起保供使命的有力践行,也是他们对万家清凉最朴素的承诺。
本文图片由本报特约记者 杨津摄